English

中国汽车,驶向新世纪

1999-09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立文 我有话说

国庆10周年时,富丽堂皇的“红旗”车首次成为国庆检阅车。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,1958年当第一辆“红旗”送进中南海时,毛泽东同志特别兴奋。1984年人民共和国35周年庆典,邓小平同志检阅三军,乘坐的又是“红旗”车。50年光阴荏苒,50年成就斐然。如今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者们感到骄傲的,已不仅仅是大“解放”和大“红旗”;汽车工业已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巨大的产业,中国车正以崭新的形象,驶向21世纪。

1953年7月,被列入国家“一五”计划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,1956年7月投产,年产货车3万辆,此后又开始发展越野车和轿车。

从1949年到1965年,是中国汽车工业初创阶段,虽然许多地方在试制汽车,但由于技术和资金(16年间总投资16亿元)的限制,年生产能力只达6万辆。从1966年到1980年是成长阶段,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一批新厂投产,同时形成了武汉、天津、沈阳和北京等几个汽车生产基地。由于汽车生产的遍地开花,到1980年全国已有汽车制造厂56家,改装车厂192家。

新中国前30年,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在为数量而奋斗。但到1980年下半年,国产汽车突然滞销,汽车工业老化,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逐渐显现。改革开放使创业者们开阔了眼界,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“质”的飞跃:一、从1987年到90年代初,以生产时间最长的三个老品牌换型为起点,中国汽车改变了30年一贯制的落后局面,新产品实现了系列化、多品种。二、引进一大批车型和关键总成,引进技术580项,引进的主要产品包括8种轻型客货车、4种重型车、7种矿用自卸车和8种大客车,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以中型货车为主、缺重少轻的局面。进入90年代,轿车生产异军突起,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增长因素。1980年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2.4%,1990年为8.3%,到1997年上升到30.8%。

在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,汽车工业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,1994年国家颁布了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》,中国车由此驶上快车道。从1992年到1998年,中国汽车工业呈现出崭新的景象:

至1998年底,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建立了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,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美元。

汽车、摩托车产量稳步增长,经济效益明显改善。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162.8万辆,是1966年的22倍,名列世界第10位;1997年全国摩托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,成为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。

生产集中度提高,规模经济初见成效。在1998年的产量中,14家较大的企业生产了148.5万辆,占全国总产量的91.21%。其中一汽的年生产能力已由建厂初期的3万辆,提高到45万辆,上海、东风等企业的产量也在19万辆以上,天津、长安、昌河等六家企业的产量在6—10万辆之间。摩托车产量超过50万辆的也有三家:轻骑、嘉陵和金城。

市场结构、产品结构趋向合理,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。1980年商用车产量轻型(包括微型)、中型和重型车的比例为29.7∶66.2∶4.1,1998年这一比例变为78.5∶17.8∶3.7,“缺重少轻”的状况基本上得到改变。汽车抽查平均综合得分值逐步提高,可靠性主要指标较大幅度提高,汽车使用寿命明显延长。

新中国50年,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50年。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努力提高技术开发能力,树立自己的品牌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